Search

有些人,
他選擇成為口出惡言的人,是因為他發現這樣比好聲好氣更受注目。

  • Share this:

有些人,
他選擇成為口出惡言的人,是因為他發現這樣比好聲好氣更受注目。

追蹤多了、比讚多了,久了忘記是自己而活還是人氣而活。

這點在《紐約新醫革命》有一集說得很好。一位想要動手術的青少年,在心理醫生評估需要再等幾年時,為了不讓網友失望,煽動了很多憤怒,最後被醫生問了句,「這是你要的,還是你覺得是大家要的?」

網路時代,偶爾會有些新人冒出來講些聳動話語,隨著媒體的報導圍觀的人越來越多,不喜歡的也會說個兩句。

有了人氣,覺得似乎路走對了,就更賣力演出。

我不知道這能獲得什麼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。我自己貼文同樣也陷入過觸及率的迷失。

最後發現,
我還是我,沒有切割什麼網路與真實。

既然這樣,
就不要有什麼台上台下的轉移。
頂多有公開跟私下的差別。
不戲劇性,是得體性。

至於不禮貌的辱罵,
後來,我告訴自己就用取消觀眾的方式吧(謝謝酪梨壽司當年讓追文的人都學會這句)。

很多時候惡劣的台詞只是戲劇效果,
不回應就沒事了。

罵,對某些人而言也是一種掌聲。
當迷失在掌聲時,是感受不到是非對錯的。

願大家好好生活,當一個尊重各式各樣的人,不分年齡、性別、信仰、性傾向。

至於不尊重的人。
無論真假,就不起舞了。

#以下不開放討論任何新聞議題
#也不開放討論什麼社群人物如本文所述
#謝絕不舒服的言論最好的方法就是無視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